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职场资讯 > 职业规划 > 是留后路还是断退路?
是留后路还是断退路?
作者: 时间:2015/6/2 阅读:874次

创业是件高风险的事。只要是高风险,就会有人不敢做、不愿做。“体制内”的人才就是一例。

新近出台的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》,为体制内科研人员投身创业打了一针催化剂:体制内科研人员在职创业、离岗创业,可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。这被称为“停薪留职”2.0版。在鼓励大众创业的背景下,人们期望科研人员也能出现类似于1992年前后公务员“下海热”一样的创业热潮。

1983年,在民间创业激情涌动的背景下,有关部门曾经出台过一份关于“停薪留职”的政策,鼓励了一大批体制内的人才创业,第一代民营企业也大都诞生于这一阶段。1992年,邓小平南巡讲话,一大批体制内精英投身创业,“92派”很快声名鹊起。

这一次,同样的浪潮能否再现?

比较前两次创业潮与如今的创业环境,有非常大的不同。前两次人们创业最大的阻碍,在于政治风险——人们担心的是国家是否真正允许个人创业。国家政策允许了,内心早已按捺不住的人们,不待扬鞭自奋蹄。所以,一纸允许“停薪留职”的政策,一番透露改革开放信息的讲话,就是创业者们亟需的定心丸。而如今,显然没有人会再纠结于政策是否允许创业,他们需要的,是发自内心的创业动力。指望给科研人员留条后路,就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,并不现实。

科研人员历来是创业的主力军,在互联网大潮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,科研人员更是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。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,无疑能给当下大众创业的热潮再添一把火。但同时也必须看到,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,优秀的科学家未必能成为企业家。科学家只需要潜心做好研究就可以了,企业家则需要整合各种资源——人才、资金、项目、市场……从优秀的科研人员到合格的创业者,不说脱胎换骨,也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挑战。

更重要的是,创业没有回头路。一个创业者,如果在出发的时候就给自己留了后路,恐怕没有人能坚持到最后。从中科院出来的柳传志就曾提醒,科研人员创业最重要的一点是“是不是真的下决心了”,如果脚踩两只船,态度不坚定,创业很难成功。

对创业者来说,只要踏出了这一步,就要义无反顾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。但凡留有后路,在九死一生的考验面前,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。体制内的科研人员,如果因为留有后路,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出来创业,成功的几率可以忽略。真正有内心驱动的创业者,即使有后路也要在出发前自断退路。

对科研人员来说,真正能够激发他们创业动力的,是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制度,是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,是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真正的尊重,是高风险后面可以预见的高回报,而不是一条可以在创业失败后灰头土脸回去的“后路”。

来源:
热门推荐